欢迎光临悉尼协议研究院网站!

咨询电话:16601035877 邮箱:wfqzmyq@126.com

教学改革

学习成果导向的评量 (Outcome-based assessment)

发布:悉尼协议研究院  点击:

文/符碧真 (本中心规画研究组组长)

一、引言

教育界有一幅颇为经典的漫画,描述「教」与「学」关系:明华对志民说「我教小狗吹口哨」,志明凑近小狗身旁,但没听到小狗吹口哨,明华说「我说我教小狗吹口哨,并没有说小狗学会了」。从学习成果来看,虽然老师费尽心力教学,如果学生最后没有学会,这样的教学不能称为「有效的教学」。

二、国内外趋势

1990 年代学生学习成果评量在美国已被公认为最有效、最具体的教学绩效评量方案。联邦政府要求各区认证评鉴机构,加强运用各校提供之评鉴结果,作为重要认证指标。 1999  29 个国家在意大利波隆纳大学签署的「波隆纳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宣示到了 2010 年时,各国大学都要根据学生学习成效来决定是否承认其所颁授的学位。我国高等教育评鉴基金会自 2011 年起对各大学系所的评鉴,将着重「学生学习成效」(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的评鉴,包括 (1) 各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2) 施以何种课程以培养核心能力 (3) 建立哪些评量机制,检视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达成 (4) 对于未达成核心能力者将如何协助等。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引教师的课程规划,首先订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预期学生修完课后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Why),其次评估学生的初始状态 (Whom),两者之间的落差有赖教学活动 (包括课程与教学 What & How) 来达成,教学结束后,评估学生是否达成当初设定的目标 (Whether or not),以及达到多少 (How much)。如果没有达成,可能是目标订得太高或太抽象、高估了学生的起点行为、课程设计不妥、教法不当、评量方式未与教学目标对应所致。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采取倒序设计 (backward design),即以课程结束时希望学生学到的核心能力或成果为起点,往回推,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与评量方式。


四、系所课程规划及教师课程设计

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适用于系所的课程规划及教师撰写每门课的课程大纲。目前本校各系所均已建置完成课程地图、订定核心能力以及每门课达到哪些核心能力等,但是评量机制尚待建立,以检视毕业生是否具备设定的核心能力。教师的课程大都已经包括:为什么要修这门课 (这门课在系上课程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预计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或教学目标、学生修这门课需要的基础知识、安排哪些教材、采取哪些教法,以培养核心能力,至于如何从学习成果,评量学生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与核心能力则有待建立。

2017071166138469.jpg


五、学习成果导向的评量

以下试以笔者在教育学程开授的「教育社会学」为例,说明学习成果导向的评量,以评估学生达到多少预先设定的核心能力。该门课程设定达成三项核心能力:专业知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笔者评量学生表现时,分成他评与自评两部分。

(教师或同侪的他评

1. 专业知识:采 Open book exam,包括两部份,评分约略分成 3  4 级。
(1)
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回答:旨在了解学生融会贯通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在课堂上讨论过的论文之上,提供更新的英文论文,请其比较 (compare) 与对比(contrast);旨在了解学生分析及统整的能力

2. 沟通表达:包括撰写学术报告及口头表达两部份
(1)
个人书面报告
(2)
小组口头报告
均以凤头 (开头是否像凤凰的头吸引人)、猪肚 (中间是否像猪的肚子充实饱满)、豹尾 (结尾是否像豹尾般简短有力的指标评分,约略分成 3  4 级。

3. 团队合作
(1)
同侪互评:同组成员匿名评估每位组员的参与度及贡献度,以避免搭便车者 (free rider),分成 1-10 级,级以下者请说明原因,作为教师增减个人成绩之参考。
(2)
教师评量:从小组报告的架构及逻辑性,看组员是否分工且合作,评分约略分成 3  4 级。

(学生自评:

请学生匿名评估自己在三项核心能力的学习成果,题目如下:

1. 专业知识
(1) 
我能掌握这门课重要内容与概念
(2) 
这门课帮助我发现问题的能力

2. 沟通表达
(1) 
修完这门课后,我比较有胆量在公开场合作报告
(2) 
这门课帮助我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人听懂

3. 团队合作
(1) 
参与小组合作后,我更知道如何善尽自己的职责
(2) 
我学会小组报告时与组员既分工又合作

六、结语

学习成果导向的评量在北美及欧盟已成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评鉴基金会自 2011 年起对各大学系所的评鉴,将着重「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鉴,尤其强调 (1) 各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2) 施以何种课程以培养核心能力 (3) 建立哪些评量机制,检视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达成 (4) 对于未达成核心能力者将如何协助等,因此各系所及教师宜及早规划,未雨绸缪。目前本校在系所及教师层级已经完成课程地图的建置、核心能力的订定,以及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对应,但系所如何检视毕业生达成多少核心能力,以及教师如何检视学生修完课后达成多少核心能力均有待建立。本文从教师层次提出个人浅见及作法,希望能抛砖引玉,期待各系所教师大家一起来思考。

参考数据
彭森明 (2010)。大学校院如何推展学生学习成果评量。评鉴双月刊,2428-34
刘维基 (2009)。迎接以 SLO 为中心的评鉴新时代。评鉴双月刊,20 6-7
刘维基 (2009)。对校务评鉴的四个期待。评鉴双月刊,216-7
刘维基 (2010)。评鉴中心的转型与期许─2010新年新希望。评鉴双月刊,23 6-7

文章发表日期: 2010  03  30  转寄打印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